小诗句网 2025年09月0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两山竹枝歌·其三》
《两山竹枝歌·其三》全文
明 / 王世贞   形式: 词  词牌: 竹枝   押[麻]韵

短短钗银压鬓鸦围腰群捉木绵花

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鬓鸦(bìn yā)的意思:指人的头发早白,鬓角上出现了黑白相间的情况。

不在(bù zài)的意思:不在表示不在某个地方或不参与某个活动。

村坞(cūn wù)的意思:指偏僻的地方,也用来形容人的境况贫困落后。

短短(duǎn duǎn)的意思:短暂的时间或距离

夫婿(fū xù)的意思:夫婿指的是妻子的丈夫,亦可用来指代丈夫。

经商(jīng shāng)的意思:指从事商业活动,进行买卖交易。

绵花(mián huā)的意思:形容柔软、细腻、柔情似水。

木绵(mù mián)的意思:指木头和棉花,比喻言辞空洞,没有实质内容。

围腰(wéi yāo)的意思:指对人或物的围绕保护,形容对某人或某物的关怀和保护。

行人(xíng rén)的意思:指行走的人,泛指路人、过路人。

在家(zài jiā)的意思:指人在家中,不外出或不出远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乡村中的生活情境,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

首句“短短钗银压鬓鸦”,以“钗”、“银”、“鬓鸦”三个意象,生动地勾勒出女子佩戴首饰的场景,同时“短”字暗示了女子的朴素与节俭。银钗轻轻压在发间,仿佛是她身份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写照。“压鬓鸦”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发型的状态,既体现了她的日常打扮,也暗含了对生活的适应与接受。

第二句“围腰群捉木绵花”,进一步展示了女子的生活细节。她身着围腰,忙碌于捕捉木棉花朵,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她的勤劳,也反映了乡村生活中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劳作方式。木棉花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衣物,因此这一行为也间接揭示了女子的纺织技艺和家庭经济的来源。

接下来的“莫嫌村坞行人少”,则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女子所处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这句话看似是对他人可能产生的疑问或偏见的回答,实则蕴含了对女子独立自主生活的尊重与认同。它强调了女子所在村庄的宁静与简单,并暗示了她可能面对的孤独或外界的不理解。

最后一句“夫婿经商不在家”,直接点明了女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背景——丈夫外出经商。这一信息不仅解释了前文女子独自劳作的原因,也透露了家庭经济的支撑点。同时,这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即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如何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她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展现的坚韧与独立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乡村生活中的日常状态、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角色,同时也反映了明代乡村社会的某些特征。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哲理,是了解古代乡村生活和女性角色的一个窗口。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
朝代:明   字:元美   号:凤洲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生辰:1526年-1590年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猜你喜欢

次韵黔阳王令诗五绝句

见说吟哦三十载,从来此事一生功。
劝君莫用雕镌得,只恐今人晚更穷。

(0)

次韵苏教授饭郑教授五首

卧龙山下鹿门居,消得幽人一草庐。
更有胜如诸葛处,稻花香里看芙蕖。

(0)

大人生朝代诸儿五首以春风花草香为韵

何物堪为寿,南华有大椿。
根株天地远,枝叶岁时新。
十倍大彭国,百分清渭滨。
周星八千度,才是一番春。

(0)

送范少约二首

久从云共商,稍与霰相和。
初看稀可数,渐觉多难奈。
如尘塞道起,似块当空堕。
練捣万家砧,糠扬千廪簸。
学舞势僛僛,争辉明瑳瑳。
昆岭玉成灰,闽溪茶出磨。
瘠土总生腴,衡门亦堆贷。
樵苏带粉檐,刍秆如冰到。
朱毂化瑶车,华鞍变氈坐。
儿看废晨诵,犬走妨宵卧。
漫天一远近,盖地均坎坷。
改却松篁青,遮尽粪壤涴。
独有井成穿,惟馀江带破。
处处作花衢,家家产监课。
银富不尤贫,米我宁患饿。
比兴岂无因,贱贫聊自贺。

(0)

次韵衡山徐监酒同考府学试八首

少时亹亹著新功,老来萧萧渐秃翁。
辜负平生好师友,纳湖云谷两仁翁。

(0)

荆江渔父竹枝词九首和夔师□侍郎韵为荆师范

三曲渔人献寿茶,新翻衢样织茶花。
白雨纷纷下江海,翠浪滚滚开龙蛇。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范纯礼 蓝采和 湘驿女子 盛度 王仲元 赵光远 刘程之 苏瑰 李夫人 柳泌 开元宫人 阎立本 魏知古 蔡新 薛媛 史青 黄丕烈 颜仁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