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半边(bàn biān)的意思:指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可表示某个方面或某个人的一方面。
柴门(zhài mén)的意思:指贫苦人家的门户。比喻贫困、卑微的家庭。
处处(chǔ chù)的意思:处处意指“到处、各处”,表示某事物或某种情况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或普遍存在。
炊烟(chuī yān)的意思:指农村中农民家中炊烟袅袅升起,意味着安居乐业,平静安宁的生活。
家蚕(jiā cán)的意思:指在家中培养蚕,比喻在狭小的环境中生活。
人家(rén jiɑ)的意思:人家指别人或他人,多用于指代对方的家庭、身份或情况。
柔桑(róu sāng)的意思:形容人柔弱而坚韧,如同桑树一样能够屈曲而不折断。
是人(shì rén)的意思:指人品、品德好。
莺啼(yīng tí)的意思:指春天莺鸟的啼叫声,形容春天的景象美好。
- 注释
- 柴门:简陋的木门。
掩:遮掩,半掩着。
莺啼:黄莺鸣叫。
绿树:绿色的树木。
炊烟:做饭时产生的烟雾。
竹梯:竹制的梯子。
柔桑:柔软的桑树。
定是:一定是。
人家:农户人家。
蚕正眠:蚕宝宝正在休眠期。
- 翻译
- 家家户户的柴门前半掩着,黄莺在翠绿的树上鸣叫,隔着袅袅炊烟。
竹梯悠闲地靠在柔软的桑树旁,看来是农人家里蚕宝宝正在沉睡。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生动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怀念。开篇“处处柴门掩半边”便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荒废的乡间景象,柴门是农家常见的风貌,而这里却掩着一半,或许是因为不再需要紧闭,或许只是随意放置,透露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莺啼绿树隔炊烟”则让人感受到春日午后的一片生机与活力。莺鸟在绿树间鸣叫,其声音似乎与炊烟相互缠绕,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这里的炊烟可能是农家做饭时升起的烟雾,也暗示着生活的温馨和安宁。
第三句“竹梯闲倚柔桑畔”中的竹梯常见于水乡或山村,是一种简单而又富有诗意的交通工具。这里它被闲置在柔软的桑树旁,显得格外悠闲,这个场景似乎也预示着农家人在春天采桑时的宁静与从容。
最后一句“定是人家蚕正眠”则揭示了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背后的人物活动。这里的“蚕正眠”指的是养蚕人的安睡之状,可能是在春日午后,农家人在完成了一天的采桑工作后,带着满足与疲惫进入梦乡。这一句也为前面所描绘的宁静画面增添了温情和生动性。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景物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生活场景的精准捕捉,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深厚感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东府雨中别子由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
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
归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夜行观星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
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宇。
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
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
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似。
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水调歌头·其七中秋口占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
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
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馀兴,风起木飕飕。
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
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
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
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