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即 心 是 佛 颂 宋 /张 伯 端 佛 即 心 兮 心 即 佛 ,心 佛 从 来 皆 妄 物 。若 知 无 佛 复 无 心 ,始 是 真 如 法 身 佛 。法 身 佛 ,没 模 样 ,一 颗 圆 光 含 万 象 。无 体 之 体 即 真 体 ,无 相 之 相 即 实 相 。非 色 非 空 非 不 空 ,不 动 不 静 不 来 往 。无 异 无 同 无 有 无 ,难 取 难 舍 难 听 望 。内 外 圆 通 到 处 通 ,一 佛 国 在 一 沙 中 。一 粒 沙 含 大 千 界 ,一 个 身 心 万 个 同 。知 之 须 会 无 心 法 ,不 染 不 滞 为 净 业 。善 恶 千 端 无 所 为 ,便 是 南 无 及 迦 叶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便是(biàn shì)的意思:表示事物一旦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就不再有其他变化。
不来(bù lái)的意思:不来表示不到、不来参加或不来实现某种行动或结果。
不静(bù jìng)的意思:不安宁,不平静
从来(cóng lái)的意思:表示事物的常态、习惯或一贯的状态。
大千(dà qiān)的意思:形容世界之大、事物之多。
到处(dào chù)的意思:四处,各个地方
法身(fǎ shēn)的意思:指佛陀的身体或佛法的体现。
非不(fēi bù)的意思:非不意味着不一定,表示并非完全否定或排除的意思。
佛国(fó guó)的意思:指佛教所在的国度,也用来形容理想中的境地或人间仙境。
即真(jí zhēn)的意思:即刻就是真实的意思。
迦叶(jiā yè)的意思:指人的形象或容貌丑陋。
来往(lái wǎng)的意思:互相往来、交流
模样(mú yàng)的意思:指外貌、面貌或特征表现。
内外(nèi wài)的意思:内部和外部
难听(nán tīng)的意思:形容声音不悦耳、令人不舒服。
难舍(nán shè)的意思:形容情感深厚,舍不得分离或放弃。
南无(nā mó)的意思:表示虔诚地向佛祖或菩萨祈祷、礼拜或念诵佛号。
千界(qiān jiè)的意思:形容事物之多样、丰富、广泛。
如法(rú fǎ)的意思:按照法律、规章等条文的规定行事,不违背法律、规章等条文。
善恶(shàn è)的意思:指善良和邪恶,道德善恶的区分。
身心(shēn xīn)的意思:指言行一致,身体和心灵都积极地付诸实践。
实相(shí xiàng)的意思:指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实际情况。
所为(suǒ wéi)的意思:所做的事情;行为;举动
听望(tīng wàng)的意思:指倾听和期待,用于形容人对某种消息或事情的关注和期望。
万象(wàn xiàng)的意思:形容事物繁多、变化无穷。
无有(wú yǒu)的意思:没有任何的,一无所有
无异(wú yì)的意思:没有区别;没有差异
无心(wú xīn)的意思:没有心思或意愿去做某事
无相(wú xiāng)的意思:没有相貌或形象,形容人或事物没有任何特征或特点。
无体(wú tǐ)的意思:没有实体或形体,指某事物或情况缺乏明确的形状或实质。
无所(wú suǒ)的意思:没有任何地方
无及(wú jí)的意思:没有能够比得上或超过的
心佛(xīn fó)的意思:指人心如佛,具有宽容、慈悲的品质。
心法(xīn fǎ)的意思:心法指的是人们在修行或者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心得、方法和技巧。
一个(yí gè)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即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圆通(yuán tōng)的意思:指人的思想开明,能够包容各种意见和观点,处事圆融、灵活,不偏激、不偏执。
圆光(yuán guāng)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光彩照人,或者形容事物的光亮明丽。
真体(zhēn tǐ)的意思:真实的形象或实质。
真如(zhēn rú)的意思:真实的样子或本来的样子。
- 注释
- 佛:佛教中的最高觉悟者。
心:内心, 心灵。
妄物:虚幻的事物。
无佛:没有固定的佛像或概念上的佛。
真如:佛教中表示真实不变的本质。
法身:佛教中指本自具足的佛性。
万象:宇宙万物。
无体之体:无形却有实体。
无相之相:无固定形状却有实质。
非色非空:超越物质和虚无。
不动不静:超越动静对立。
难取难舍:难以捉摸, 难以割舍。
难听望:难以期待。
内外圆通:内外一致, 无所不通。
一佛国:佛的国度。
大千界:佛教中形容宇宙广大。
身心:身体和心灵。
无心法:不执着于心念的法门。
净业:清净的修行。
南无:佛教用语,表示尊敬。
迦叶:古印度佛教大师。
- 翻译
- 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和佛原本都是虚幻的存在。
如果能明白没有佛也没有心,这才是真正的如来法身佛。
如来法身佛没有固定的形态,它包含万物的圆融光芒。
无形的体就是真实的体,无相的相就是实在的相。
它既非色、非空、又非不空,不动、不静、也不来去。
它没有差别、没有相同、没有有无,难以捉摸、难以放弃、难以期待。
内外相通,处处通达,佛国就存在于一粒沙中。
一粒沙子里蕴含着广阔的世界,一个身心就有无数的可能性。
理解必须领悟无心之法,不被污染、不被滞留,这就是清净的修行。
善恶众多的行为都无需刻意为之,这就是南无和迦叶的境界。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名为《即心是佛颂》。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和个人修行体悟的诗句。
首先,“佛即心兮心即佛”表达了一种佛教中的直接顿悟思想,即认为众生本自具足成佛,只需内心中认清这一点。紧接着“心佛从来皆妄物”则揭示了这种认识的虚幻性,强调真实之物超越了心与佛的区分。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修行境界,即当一个人能够超越对“佛”的执着和心相的束缚时,才能真正达到佛性的本质——“法身佛”。
诗中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法身佛”的特性:“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描绘了一种无边界、包容一切的境界。同时,“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则揭示了超越世间常见概念的“真理”。
接下来的几句:“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和二元对立的境界,是一种高度抽象且难以言说的存在状态。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则描绘了这种修行成果,可以达到的一种宇宙观,即整体与局部、宏大与微小之间的和谐统一。
最后,“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提出了一个修行的关键点:在无心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与解脱,而不是被外界的善恶观念所束缚。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概念的深刻阐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宇宙真理的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阅邸抄见晋中闻喜沁原等县开立人市至父子夫妻相食又豫中南阳母子相食随奉明纶前后发御前银五万馀遣使星夜解往设法救济感叹有作四首·其四
移民终小惠,罪岁始多侵。
当道矜豺虎,驱人忍兽禽。
何官思野色,惟帝达天心。
真切流膏下,兼闻引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