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夷狄一词常用于形容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或者指代粗鲁、野蛮的行为。
- 例句
- 1. 他的举止粗鲁无礼,简直像个夷狄。2. 这些野蛮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就像夷狄一样。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中国以外的民族,也泛指外族或野蛮人。
- 基本解释
(1).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 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 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夷狄之则未可也。”
- 延伸学习
- 了解夷狄一词的历史渊源,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冲突,以及中国古代对外族的态度和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粗鲁无礼,简直像个夷狄。2. 初中生:这些野蛮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就像夷狄一样,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3. 高中生:历史上,中国文化与夷狄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故事起源
- 夷狄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周官·大司马》中,用来描述周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夷狄与中国文明的差异,古代中国人常将其视为异族文化,而在文化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的摩擦和冲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夷狄的发音“yí dí”与“野蛮”、“异族”等概念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夷狄是一个由两个意义相近的汉字组成的成语,属于形容词类的成语。
- 详细解释
- 夷狄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周官·大司马》中,原指古代中国以外的民族,特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后来,夷狄逐渐演变为泛指外族或野蛮人的意思。夷狄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代表着与中国文明相对立的异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