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从方朔侍,颇识子云奇。
散帙尘来少,窥书鸟去迟。
这首诗描绘了馆中读书人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沉的思考情感。首先,“偶从方朔侍,颇识子云奇”,这里运用了典故,方朔和扬雄(字子云)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与向往。
接着,“散帙尘来少,窥书鸟去迟”,这两句描绘了书斋中的宁静景象。书籍散落,积满了灰尘,可见主人长时间未动,连飞鸟都因不愿打扰而迟迟离去。这样的环境描写,既营造出一种静谧、专注的读书氛围,也暗含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囊中寻旧草,马上续新诗”,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状态。他从记忆中寻找过去的诗句,或许是在整理思绪,或许是在回顾以往的创作。同时,他又在马背上继续创作新的诗歌,这既体现了他的勤奋与执着,也反映了他生活中的忙碌与奔波。这种既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又不放弃对外界事物的探索与表达的精神,是许多文人墨客共有的特质。
最后,“惟有江湖兴,闲窗独坐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在闲暇之时,独自坐在窗前,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心中充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馆中读书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创作的热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汉统天久绝,汉恩一何深。
隔远魏晋代,犹足收民心。
咄嗟呼韩子,崛起蒲离阴。
自云汉婿甥,赫怒开实沈。
左顾龙在野,右咤虎啸林。
吹嘘炎烬馀,五部来讴吟。
阿聪奋馀烈,两京随扫平。
窃据二纪强,文物有足矜。
我来拜陵寝,悚然振冠缨。
风云渺何许,废堞馀金城。
贤哉刘淑妃,成此直谏名。
在聪未为疵,假义渊可称。
孰云仁义师,可敌不可征。
桓桓祁山举,一出三辅惊。
天其假公年,载洗六合清。
此志竟莫遂,此邦还有成。
所以广武叹,痛惜无豪英。
山烟知客意,斜日生荒陵。
星麾重霜露,落月窥弊裘。
久客心易伤,况乃逢暮秋。
谁知楚江边,即是穷海头。赤子解虎斗,先?十二牛。
太阿授楚柄,涛涂竟拘囚。
昊天有肃杀,未肯休戈矛。
书生本迂阔,国计无身谋。
俯仰但不愧,万事从悠悠。
惊禽营颗粒,飞飞集邱隅。
游子困行役,十年落江湖。
煌煌秦与洛,运转天下枢。
启明曜东汉,万足争奔趋。
岂无爪距力,逐利如孙吴。
得失昧前料,青云间泥涂。
天命有厚薄,定分不可踰。
归来北山下,俛仰收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