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闻 夜 砧 唐 /白 居 易 谁 家 思 妇 秋 捣 帛 ?月 苦 风 凄 砧 杵 悲 。八 月 九 日 正 长 夜 ,千 声 万 声 无 了 时 。应 到 天 明 头 尽 白 ,一 声 添 得 一 茎 丝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夜(cháng yè)的意思:指夜晚时间长,寓意困难、艰苦、煎熬的时刻。
得一(dé yī)的意思:得到一件宝贵的东西或成功的机会。
九日(jiǔ rì)的意思:指时间短暂,形容事物转瞬即逝。
谁家(shuí jiā)的意思:表示不确定或无法确定的人或事物。
思妇(sī fù)的意思:指妇女对丈夫思念的心情。
天明(tiān míng)的意思:指夜晚过去,天快要亮的时候。
无了(wú le)的意思:没有了解或没有办法,无法解决问题或结束局面。
一茎(yī jīng)的意思:指一根植物的茎,形容事物的数量极少。
砧杵(zhēn chǔ)的意思:比喻夫妻和睦相处,家庭和顺美满。
正长(zhèng cháng)的意思:指事物的大小或长度合适、适中。
- 注释
- 思妇: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捣帛:古代洗涤后捶打布匹或丝绸,使质地平展。
月苦风凄:形容环境的凄凉,月亮暗淡,风声悲切。
砧杵:捣衣用的工具,石头做的叫砧,木棒叫杵。
正长夜:指深夜。
无了时:没有尽头,形容声音持续不断。
头尽白:头发全白,形容愁苦至极。
一茎丝:一根白发,象征年华老去和忧愁增多。
- 翻译
- 哪户人家的思妇在秋天捣布,月亮凄苦,风也凄厉,砧杵声声让人悲伤。
八月九日这个漫长的夜晚,捣衣的声音响彻不停,千回万转没有尽头。
这声音恐怕要到天亮才会停止,每一次敲打都仿佛增添了一缕白发。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捣衣的场景,通过月光、风声和砧杵的声音,渲染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情感。诗中“八月九日正长夜”指出的时节,恰好是秋分前后,夜晚尤其漫长。思妇捣衣之声,如同千言万语,无尽无休,折射出她内心的忧虑与不舍。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到了破晓时分,思妇的头发已尽白,而每捣一下砧杵,却只能增加一点点细微如絲的成果,这不仅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生活艰辛、岁月匆匆的深刻写照。
诗人通过这种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底层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辛酸与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全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反映出白居易倡导的“为民请命”的文学主张。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满庭芳·裘带功名
裘带功名,袴襦歌颂,世间谁似公贤。
去年江上,谈笑息狼烟。
多少宜民事了,芹宫内、华屋修椽。
邦人爱,频频借寇,飞诏下甘泉。
开筵。
春昼永,朱颜相对,三凤齐肩。
正鸾鸣丹桂,凤映红莲。
人道名驹千里,他年事、能继青毡。
休辞醉,三槐影里,岁岁捧金船。
满庭芳·春琐琼台
春锁琼台,花藏瑶圃,彩云片片来归。
任城仙子,玉笈镇长移。
时会三元金母,云璈奏、天上佳期。
嬉游处,飘然侍女,玉佩紫霞衣。
芙蓉帔欲去,鸾音鹤驭,洞府应迷。
向人间挥手,留语人知。
此去何须怅望,蓬莱水、弹指依稀。
还知否,刘安未老,仙籍有津涯。
满庭芳·柳外山光
柳外山光,林间塔影,一溪横泻清流。
四围洲渚,绿叶泼如油。
荷盖亭亭照水,红蓼岸、芦荻萧飕。
乘闲兴,溪云亭畔,终日看莲游。
修篁栽欲遍,青松相映,两径成丘。
种桃杏,随时亦弄春柔。
此是先生活计,高卧处、无喜无忧。
门前事,人来问我,回首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