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十二时偈(其十一)》由唐代诗人文偃所作,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哲理性的表达,探讨了存在与认知、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关系。
“黄昏戌,把火寻牛是底物。” 开篇以黄昏时分,人们在黑暗中寻找事物的情景为背景,象征着在混沌或未知中探索真理的过程。这里的“把火寻牛”既是一种实际的行为,也隐喻着在心灵深处寻找自我或真理的努力。
“素体相呈却道非,奴郎不弁谁受屈。” 后两句则深入探讨了认知与现实的关系。 “素体相呈”可能指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而“却道非”则表达了对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差异的认识。这里“道非”可以理解为认识到事物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或真相。接着,“奴郎不弁谁受屈”运用比喻,将个体比作“奴”,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感到困惑和不公,而“不弁”意味着无法辨明是非,暗示了在追求真理或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遭遇的困惑和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以及在探索真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挑战。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投金濑
三十不嫁养母氏,濑水之旁奇女子。
不图亡命伍大夫,乞食穷途偶戾止。
顾瞻雄伟本不凡,一饭周恤等閒耳。
湛湛之日当午天,图报勿泄胡至是。
此心如玉复如冰,一掷奋身濑木死。
他日赍金欲报难,聊以明心投诸水。
淮阴一饭酬千金,丈夫得志当如此。
送鼎倅陈安仁虞部
峨峨阳山,民资以仁。僭阳欺天,不需不神。
而乞于民,泱泱沅江。城繄以宁,横流溃川。
不畜不灵,将坎于城。暴政残俗,剧于怀襄。
猾胥扰民,甚于凶荒。借公后时,吾民几亡。
舞公入城,若旱而雨。若霖而晴,颂公之还。
孰灵沅江,孰神阳山。
奉詶戴帅初架阁见赠二首·其一
仙人海上来,遗我珊瑚钩。
晶光夺凡目,奇采耀九州。
自吾得此宝,昼玩夜不休。
生世勿恨晚,及与斯人俦。
惜哉无琼玖,可以结绸缪。
世德日下衰,古风向谁求。
蛾眉亦何有,空受众女仇。
适俗固所愿,违己良足忧。
感子赠言意,再拜涕泗流。
安得骑骐驎,从子以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