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斯何,曰治吾身。我事斯何,曰事吾亲。
嗟嗟予季,言以讯予。有诗有书,是足与居。
叔兮其归与。嗟嗟予季,歌以启予。
有田有庐,亦可与娱。叔兮其归与。
这首诗《寄君时》由宋代诗人彭汝砺所作,通过朴实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探讨了个人修养、孝顺父母以及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首句“我治斯何,曰治吾身”,诗人首先强调了自我治理的重要性,认为治理的起点在于修身养性,这是个人成长的基础。接着,“我事斯何,曰事吾亲”则指出在治理自身的同时,还应关注对父母的侍奉,体现了孝道的价值。
然而,“我学未信,乃先从仕,孰云乎自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尚未完全相信学问,却先行踏入仕途的疑惑,暗示了在追求外在成就与内在修养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我亲载老,不知乎养志,孰云乎善事”进一步阐述了在父母年迈之时,如何在物质供养之外,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这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也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嗟嗟予季,言以讯予”和“嗟嗟予季,歌以启予”两段,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关切和期待,希望他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启示,不仅在物质上照顾家人,在精神上也要给予关爱。
最后,“有诗有书,是足与居。叔兮其归与”和“有田有庐,亦可与娱。叔兮其归与”两段,诗人鼓励人们在忙碌之余,寻找精神寄托,无论是通过阅读书籍、创作诗歌,还是拥有田园生活,都是丰富内心世界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对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是对个人修养的反思,也是对家庭责任和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乌生八九子,八九子,馈饲两老鸟,乃在城墙高树头。
两老乌,拮据为巢,心中实毒荼,昼夜馈饲八九子。
八九子,长成各自飞,不来顾老鸟。
巢风雨,巢漂摇,今年有巢处,来年哺子何处所。
猛虎能食人,尚复有子之亲。
蝼蚁极细小,虫奉事长上礼若君臣。
何得朋友如路人。
上车逢所知,下车称别离,泪下如雨眼迷离。
来时不知南、不知北,我去何劳问东西。
车轮班班转,老乌飞飞啄赤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