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
《岐山下二首·其一》全文
- 翻译
- 谁说我有耳朵,却听不到凤凰的鸣叫声。
我来到岐山脚下,傍晚时分,边塞的大雁被惊飞。
- 注释
- 谁:疑问代词,指代不明的人。
谓:认为,说。
耳:耳朵。
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和贤明。
鸣:鸣叫。
朅:忽然,突然。
来:到来。
岐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与周朝文化有关。
日暮:傍晚,黄昏。
边鸿:边疆的大雁,常用来象征远方或离别。
-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岐山下二首》。诗中的“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不闻正道的声音的无奈和愤慨。这里的“凤皇鸣”比喻正直之声,意味着理想中的美好声音。在这个语境中,“耳”既指肉体器官,也象征心灵的感受能力。
接下来的“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则描绘了一种孤独旅途的情景。诗人到达了岐山之下,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是遥远和荒凉。日暮时分,大群的雁鸟在天际飞过,让人感到一阵惊慌。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对听觉和视觉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切感受,以及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个人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赠医士李士文
李君业医兼业儒,闭门著方仍著书。
济生利物不求报,人多感德交称誉。
常年卖药吴门市,相去吾家无百里。
得兴尤能日往还,一幅风帆度烟水。
惭予薄宦久辞家,君亦移居住京华。
春风二月城南陌,尚得相寻看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