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惟今之人兮,渔父为谁宜。
- 鉴赏
这首诗名为《三噫歌三首(其一)》,由清代诗人铭起所作。诗中通过对“芦中人”与“渔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彼芦中人,遇兹渔父。”开篇即以“芦中人”和“渔父”两个形象对比,暗示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状态。芦中人隐居于芦苇丛中,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而渔父则在水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象征着一种随波逐流、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以芦中老,亦唯渔父。”进一步阐述了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芦中人虽然选择了隐居,但并不因此而感到遗憾或孤独,因为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渔父则在水面上寻找生活的乐趣,享受着自由与自然的恩赐。
“噫,惟今之人兮,渔父为谁宜。”诗人在此发出感慨,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选择与抉择,似乎难以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渔父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为稀缺,它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终老于芦中兮,没世以无知,没世以无知,噫。”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悲哀。诗人认为,尽管隐居芦中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但这种选择可能会使人在世时被世人遗忘,死后也无人知晓。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深层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价值被忽视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探讨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沁园春.括白乐天庐山草堂记
庐阜诸峰,炉峰绝胜,草堂介焉。
敞明窗净室,素屏虚榻,要仰观山色。俯听流泉。
中有池台,旁多竹卉,夹涧杉松高刺天。
堂之北,据层崖积石,绿荫浓鲜。堂东瀑布飞悬。
似雨露霏微珠贯穿。
有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阴晴显晦,雾吐烟吞。
右抱琴书,左携妻子,杖屦从容尽暮年。
平生志,赖清泉白石,实听余言。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