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寒青:形容青翠的颜色带给人寒冷的感觉。
二千石:古代官职,这里比喻高大或重要。
渠:他,指代前文的‘寒青’。
世事:世间的事情,包括人间的纷扰和是非。
沈休文:南朝文学家,这里可能暗示诗人不想听到世俗评论。
- 翻译
- 寒冷的青翠拔地而起,如同两千石的官员
山峦间云雾缭绕,仿佛由云和山构成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名为《寄题章氏起青楼(其二)》。诗中“寒青拔起二千石”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山川之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豪放情怀和不凡气度。“山是一分云一分”则是将山与云进行对比,表现了山川与天空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界中事物间微妙的联系。
“切莫向渠谈世事,怕渠说与沈休文。”这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世态的淡然和超脱。这里的“渠”指的是水,诗人担心如果在溪边谈论世俗之事,可能会被水听去,并传给其他的人,如同古代的沈休文,这里沈休文可能是比喻,代表那些喜欢探听闲话、传播消息的人。这种担忧反映了诗人对于隐私和个人言行的重视,以及对世俗纷争保持的一种警觉。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和艺术风格。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李湘文邀同雪澄、实甫、陶阳二子上涌村啖荔枝作
东村有荔枝,西村有荔枝,南村有荔枝,北村有荔枝,村人看客衔尾舟来时。
双轮在前画舫随,入涌涌路歧复歧,汽笛鸣使村人知。
村人有约远迎客,村童村妇纷来窥。
几成看杀卫叔宝,荔枝树下人争围。
岂知老饕苍髯已三尺,馀客亦复鬑鬑皆有须,但动食指思朵颐。
是时荔枝半生熟,青红满眼光陆离。
荷包太早桂味迟,五月黑叶方垂垂。
采之满筐出供客,更令饱饫兼僮厮。
我舟泊处上有丞相祠。
但能耕稼魏公庄,岂必识字为佳儿。
村居若有千树荔,更用千户侯何为?
维闽与粤荔枝国,各有佳品因时宜。
君谟作谱起聚讼,彼优此劣词何支。
我生于闽长侨粤,有荔枝处皆尝之。
平生嗜荔如嗜色,情人之眼皆西施。
少年最爱十八娘,至今追忆神犹驰。
自来岭南日啖三百颗,临风辄念天人姿。
门书荔子甲天下,已生荔子生梅妃。
梅妃生闽杨妃粤,杨妃宠盛梅妃衰。
人间选色论品目,两皆尤物天所遗。
亦如荔枝各具色香味,相看不厌、不见常相思。
奈何玉环不自爱乡味,坐令蜀产称珍奇。
蜀荔之佳万万逊闽粤,维髯蜀客亦谓言非欺。
惜髯但啖粤荔未到闽海湄,惟应楚客粤归足傲道州老,此来非早仍非迟。
亲解海山仙人绛罗襦,临江况复将别离?
江天过午村鸡啼,满船载得荔枝去,濛濛烟雨遮船旗。
《李湘文邀同雪澄、实甫、陶阳二子上涌村啖荔枝作》【清·丘逢甲】东村有荔枝,西村有荔枝,南村有荔枝,北村有荔枝,村人看客衔尾舟来时。双轮在前画舫随,入涌涌路歧复歧,汽笛鸣使村人知。村人有约远迎客,村童村妇纷来窥。几成看杀卫叔宝,荔枝树下人争围。岂知老饕苍髯已三尺,馀客亦复鬑鬑皆有须,但动食指思朵颐。是时荔枝半生熟,青红满眼光陆离。荷包太早桂味迟,五月黑叶方垂垂。采之满筐出供客,更令饱饫兼僮厮。我舟泊处上有丞相祠。但能耕稼魏公庄,岂必识字为佳儿。村居若有千树荔,更用千户侯何为?维闽与粤荔枝国,各有佳品因时宜。君谟作谱起聚讼,彼优此劣词何支。我生于闽长侨粤,有荔枝处皆尝之。平生嗜荔如嗜色,情人之眼皆西施。少年最爱十八娘,至今追忆神犹驰。自来岭南日啖三百颗,临风辄念天人姿。门书荔子甲天下,已生荔子生梅妃。梅妃生闽杨妃粤,杨妃宠盛梅妃衰。人间选色论品目,两皆尤物天所遗。亦如荔枝各具色香味,相看不厌、不见常相思。奈何玉环不自爱乡味,坐令蜀产称珍奇。蜀荔之佳万万逊闽粤,维髯蜀客亦谓言非欺。惜髯但啖粤荔未到闽海湄,惟应楚客粤归足傲道州老,此来非早仍非迟。亲解海山仙人绛罗襦,临江况复将别离?江天过午村鸡啼,满船载得荔枝去,濛濛烟雨遮船旗。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65167c698f09bdc0361.html
说潮五古十七首·其二
一疏晨叩阙,夕贬大海南。
安知辟佛人,乃喜留僧谈。
苛论出后儒,公德宁遗惭。蒙庄固多诬,妄说孔赞?。
拒墨见夷之,此意良足参。
颠也实异僧,在世为奇男。
悯其醉佛久,将为醒沈酣。
想闻公语时,心已怕瞿昙。
仆仆八月间,来往至再三。
惜乎公遗书,意未申所含。
留衣人其人,微旨谁能谙?
中天北斗光,夜照叩齿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