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秋时节的田园生活,充满了自然与宁静之美。
首句“半生匿迹茅茨迥”,描述了这位隐士一生都隐藏于世外,居住在远离尘嚣的茅屋之中。这里的“匿迹”和“迥”字,既表现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也暗示了他与世俗的隔绝。
接着,“藜藿肠中无肉酩”,通过食物的简陋来反映隐士生活的朴素与清贫。藜藿是野菜,肉酩则是粗劣的酒,这样的饮食条件,显示了隐士不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态度。
“采采顷筐满蕨薇”,则展现了隐士在园中忙碌的身影。蕨薇是山间常见的野菜,采集这些食物,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也反映了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最后,“带月归来泥没胫”,描绘了隐士劳作一天后,踏着月光归家的情景。月光下的身影,与泥土相融,既表现了劳动的艰辛,也蕴含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在简朴生活中寻找心灵慰藉的精神世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登华顶峰
偶因华顶宿,抬手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六桥行·其一西湖
芙蓉苑。记试酒清狂,亸鞭游遍。翠红照眼。
凝芳露、洗出青霞一片。垂杨两岸。
窥镜底、新妆深浅。
应料似、锦帐行春,三千粉春矜艳。
邂逅系马堤边,念玉笋轻攀,笑簪同欢。岁华暗换。
西风路、几许愁肠凄断。仙城梦黯。
还又是、六桥秋晚。凝望处,烟淡云寒,人归雁远。
题清芬阁
风雅久沦落,哇淫肆自陈。
波澜嗟已靡,汗漫□无津。
纷葩混仙蕊,谁可识清真。
先生李郑辈,□态非拟伦。
后生不识事,愈非句愈珍。
至今桐庐水,相与流清新。
蝉联十一世,奕叶扶阳春。
十年问御史,邂逅章江滨。
自惭无所有,衰叹徒欣欣。
樽酒发狂笑,微言入典坟。
稍稍窥绪馀,每每露经纶。
因知相有术,源委本清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