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幸 秦 始 皇 陵 唐 /李 显 眷 言 君 失 德 ,骊 邑 想 秦 馀 。政 烦 方 改 篆 ,愚 俗 乃 焚 书 。阿 房 久 已 灭 ,阁 道 遂 成 墟 。欲 厌 东 南 气 ,翻 伤 掩 鲍 车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阿房(ē páng)的意思:指追求权力、富贵而不择手段的人。
东南(dōng nán)的意思:指东南方向。
焚书(fén shū)的意思:焚书指的是烧书,原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烧了许多古代文献。后来,焚书成为指禁止读书、破坏文化和知识的行为。
阁道(gé dào)的意思:指高官显贵的官邸或府邸。
久已(jiǔ yǐ)的意思:长久以来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
眷言(juàn yán)的意思:指亲属之间的言语交流或互相关怀的话语。
骊邑(lí yì)的意思:指古代传说中的骊山和邑国,比喻美好的国家或地方。
失德(shī dé)的意思:指一个人的道德败坏,失去了良心和原则。
遂成(suì chéng)的意思:实现、完成
愚俗(yú sú)的意思:愚昧而俗气的言行举止。
- 注释
- 眷言:深情地说,此处指回想。
君失德:君主失去了德行。
骊邑:骊山附近的地区,代指秦朝都城附近。
秦馀:秦朝之后遗留的。
政烦:政治纷乱。
改篆:改变文字,这里特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
愚俗:愚蠢的习俗。
焚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阿房:阿房宫,秦朝著名宫殿。
久已灭:早已被摧毁。
阁道:宫殿之间的高架通道。
成墟:变成废墟。
欲厌:希望避开。
东南气:东南方向的战乱或不祥之气,古代常以方位象征时局。
翻伤:反而感到悲伤。
掩鲍车:鲍宣被埋没的比喻,鲍宣是西汉贤士,这里泛指贤能之人。
- 翻译
- 想起君王丧失德政,骊山下的遗迹让人联想秦朝的余晖。
政令繁琐导致文字变革,愚蠢的风俗竟引向焚书之灾。
阿房宫早已化为灰烬,宫殿间的复道也成了废墟。
本想避开东南海边的战乱之气,反而悲伤于贤士鲍宣被埋没的遭遇。
-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历史兴衰和物是人非的诗,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帝国及其统治者的一种哀叹与批判。诗中的“眷言君失德”表达了对当时君主失去道德的指责,而“骊邑想秦馀”则是对秦朝昔日辉煌的回忆。
"政烦方改篆"一句,说明政治混乱之际,法律制度正在变更之中。"愚俗乃焚书"则是指秦始皇时期进行焚书坑儒的暴行,以此来统一思想和文化。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短暂的覆灭。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中,“阿房”指的是阿房宫,即秦始皇陵附近的一座宏伟建筑,其“久已灭”说明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阁道遂成墟"则是说曾经连接阿房宫与秦始皇陵之间的道路,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废墟。
最后两句,“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表达了诗人对秦朝残暴统治和无尽野心的批评,以及这种统治带来的深远后果。"欲厌东南气"可能是指秦始皇想要消除东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或反抗势力,而“翻伤掩鲍车”则隐喻了战争与毁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陵及其周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过往暴政的深刻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八月二十七夜同年宴集内射所酒阑步东台观月慨谈往昔愀然兴感赵文属倡句不揣敬呈郢削
二十年前旧月明,长安杯酒此同倾。
星河影动高秋兴,弦管音传少日情。
四海声华前辈老,几人功业后时名。
酒阑忽感英雄事,却忆终生曾借缨。
春江烟景赠高惟德
美人结屋春江曲,朝见濯缨莫濯足。
寒烟断霭春模糊,晓树晴莎浮远绿。
昔年曾汎春江查,美人自惜颜如花。
今日重来春江上,花枝带雨春风斜。
浮生荏苒如朝莫,慎尔栖迟便长去。
好从春水学操舟,明时携女济川路。
有鹊四章.志来巢也
有鹊唶唶,巢我庭树。绸之缪之,亦孔斯固。
占彼天风,有比其户。于焉宿宿,于焉呴呴。
惟枝翘翘,惟风飘摇。爰集所止,并坐其樛。
聿彼鸠鸟,毋窥我有。人各其能,汝心孔丑。
岂无他林,亦有芳枝。或往或来,不如子忘机。
惟丘有隅,黄鸟止之。相彼海翁,白鸥下之。
惟鹊有灵,载卜其声。爰啄我屋,怀彼好音。
祸福有媒,敢不敬躬。惟尔之鸣,实省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