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投云际寺,深殿一灯微。
海底月已出,山中僧未归。
涧声经雨急,林影入秋稀。
明发寻征道,还愁露湿衣。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投宿于山中寺庙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寺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暝投云际寺,深殿一灯微”,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氛围。夜幕降临,诗人行至云端之上的寺庙,只见深殿之中仅有一盏微弱的灯火,照亮了四周的寂静,为整首诗定下了清冷而宁静的基调。
颔联“海底月已出,山中僧未归”,巧妙地运用了“海底月”这一意象,既指实际的月亮从海面升起,也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的思念。同时,与“山中僧未归”形成对比,暗示了寺庙的空旷与僧人的不在场,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孤独感。
颈联“涧声经雨急,林影入秋稀”,通过描写雨后山涧的急流和秋日林间的稀疏光影,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动态美。雨后的山涧水声更加清晰,林间的光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稀疏,这些细节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尾联“明发寻征道,还愁露湿衣”,表达了诗人清晨将要启程,继续前行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旅途艰辛的担忧。露水湿衣象征着旅途的不易,预示着诗人即将面对的挑战与困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寺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宁静与美的追求,也有对未知与挑战的勇气,体现了元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高轩怒马一憧憧,夫子端居寂寞中。
绿酒细斟消暇日,朱弦缓拨对春风。
官闲势利无从入,道胜纷华岂易攻。
即此便堪遗万虑,可怜夸者自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