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经迎客晚,煮药任僮饥。
苔上抛生石,猿惊挂衲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的僧人在深山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禅意与宁静之美。
首句“夏腊高于众,音容亦未衰”点明了僧人的身份和年龄,他修行多年,声音和面容依然焕发着活力,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平和与坚定。
“终经迎客晚,煮药任僮饥”描述了僧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即使在迎接客人时已至傍晚,他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因外在事务而影响内心的安宁。同时,他亲自煮药,甚至不顾及仆人的饥饿,体现了其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精神境界。
“苔上抛生石,猿惊挂衲枝”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生活环境的自然与和谐。石头被随意地放置在苔藓之上,猴子因僧人挂起的衣物而感到惊讶,这些场景营造出一种与世无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最后一句“山高九千丈,百事不曾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僧人对世间琐事的淡然态度,即使身处高山之巅,也仿佛对尘世的纷扰一无所知,达到了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十年眺雾山,一朝登君户。
入门不识谁主宾,纷攫诗书同茹吐。
君家阮叔在堂前,长揖话旧问劳苦。
入夜挑灯明月光,瀹泉煮茗论今古。
朝来为指屋后山,山中有亭兼有圃。
共向山头泛棹行,归来君叔笑相侮。
问余袖中携何诗?将毋当作看山谱!
看山、看雨住亦佳,有朋、有酒狂相舞。
留我暂为北堂宾,羡君长作东山主!
他时鹿渠得再来,此间燄峰犹可数。
万仞起白云,余怀能挹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