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被任命为官职,但却没有真正才干或能力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那些虚有其表,只顾形式,却缺乏实际能力的人。
- 例句
- 1. 他被任命为领导,但只是个充吏,没有实际的才能。2. 这个职位被充吏占据了,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没有机会。
- 基本含义
- 指代担任官职的人,但却没有实际才能或能力。
- 基本解释
旧谓在衙门内供职。《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有个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 潘三爷 ,现在布政司里充吏。”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如“名不副实”、“虚有其表”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被老师任命为班长,但只是个充吏,不会组织大家学习。2. 初中生:这个政府官员只是个充吏,不懂得如何解决实际问题。3. 高中生:虽然他成为了公司的高管,但只是个充吏,没有真正的管理能力。4. 大学生:这位教授虽然名气很大,但只是个充吏,没有真正的学术造诣。5. 成年人:这个政府官员只是个充吏,只会空谈,没有实际行动。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充吏”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充吏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西汉时期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员。杨震曾在西汉官府中任职,但并没有真正的才能和能力,只是充当了一个官员的名义。因此,充吏一词就成为了形容此类人的代名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充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充满空气的吏,表示这个官员虽然有名无实,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官员。
- 词语结构
- 充吏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充”和名词“吏”组成。
- 详细解释
- 充吏一词源于古代官制,吏指官吏,充指代替、充当。充吏指的是被委任为官吏,但却缺乏实际能力或才干,只是充当一个名义上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