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抬贴这个词语通常用于贬义,用来指责那些夸大事实、夸大成就的人。例如,在聚会或社交场合中,有些人会夸大自己的成就或经历,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赞赏,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抬贴来形容。此外,抬贴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些夸张、虚假的广告宣传,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 例句
- 1. 他总是抬贴自己的成就,让人很难相信他说的话。2. 这个广告太抬贴了,根本不可信。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场合中,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身份或面子,故意夸张或夸大事实,以吸引他人的关注或赞赏。
- 基本解释
同“擡贴”。1.亦作“ 抬帖 ”。凑合;配合。 宋 吴泳 《清平乐·寿吴毅夫》词:“梅霖未歇,直透菖华节。荔子纔丹栀子白,抬贴诞弥嘉月。” 宋 石孝友 《水调歌头》词:“琵琶亭畔,正是枫叶荻花秋。点检诗囊酒碗,抬帖舞裀歌扇,收尽两眉愁。” 元 曾瑞 《哨遍·秋扇》套曲:“最难甘递互相抬贴,卖弄他风流醖藉。只能驱一握掌中风,几曾将烦暑除絶。”
(2).照顾,体贴。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三折:“没盘缠,在店舍,在谁人,廝抬贴。”
- 延伸学习
- 要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抬贴这个词语,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的面子观念、虚荣心和社交礼仪等相关文化知识。此外,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抬贴相关的成语,如“自吹自擂”、“吹牛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抬贴自己的成绩,但实际上并不优秀。2. 初中生:班上有个女生总是抬贴自己的家境,让人很反感。3. 高中生:一些学生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会抬贴自己的生活,但实际上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样。
- 故事起源
- 抬贴这个词语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故事,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荣心和面子观念有关。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注重面子和他人的认可,因此有些人会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赞赏,这就是抬贴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抬贴”与夸大、虚假的行为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例如,想象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就“抬”得很高,然后“贴”在自己的身上,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面子。
- 词语结构
- 抬贴是由“抬”和“贴”两个字组成的。其中,“抬”意为夸大、夸张,“贴”意为事情、成就。
- 详细解释
- 抬贴是一个形容词性的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故意夸大自己的事情或成就,以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赞赏。这种行为通常出于虚荣心或自尊心的需要,希望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