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
(1).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 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 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预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 公路 ”。
(2).鸦片战争前 广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 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3).复姓。 战国 齐 有 公行子 。见《青州府志》。
- 基本含义
- 公正行事,不偏袒任何一方。
- 详细解释
- 公行指的是官员或者法官在执行公务时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个成语强调了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求官员或者法官在处理案件、管理事务时要公正地行事,不受私心、偏见的影响。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官员、法官等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要遵循公正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要有公正的态度和行为。
- 故事起源
- 关于成语“公行”的起源尚无确切的文献记载,但其含义与古代中国官员和法官的职责密切相关。在古代,官员和法官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责任,因此“公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词语结构
- 公行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公”表示公正、公平,而“行”表示行事、行动。
- 例句
- 1. 作为一名法官,他一直秉持着公行的原则,公正地审理每一个案件。2. 这位官员在处理纠纷时始终保持公行,不偏袒任何一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公行”。可以想象一个官员或者法官站在公正的天平上,秉持着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就能够记住“公行”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公正、公平相关的成语,如“公正无私”、“公正廉洁”等,可以帮助加深对“公行”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公行,不能偏袒任何一个学生。2. 初中生:学生会的成员在组织活动时应该遵循公行的原则,不偏袒自己的朋友。3. 高中生:在高考评卷过程中,评卷老师要严格遵循公行的原则,公正地评判每一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