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法律对罪犯的宽容或对罪行的轻判。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他人的宽容和宽大的态度。
- 例句
- 1. 法官对他的犯罪行为采取了弛刑徒的态度。2. 他因为表现良好,被视为一个弛刑徒。
- 基本含义
- 放宽刑罚的囚犯
- 基本解释
解除枷锁的刑徒。 唐 李商隐 《哭虔州杨侍郎虞卿》诗:“如何大丞相,翻作弛刑徒。”《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二十六年》“今中郎将弛刑五十人” 元 胡三省 注:“弛刑者,弛刑徒也。《説文》‘弓解曰弛’,此谓解其罪而输作者。”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法律、刑罚相关的成语,如“刑不上大夫”、“罪魁祸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们的错误采取了弛刑徒的态度,给了我们改正错误的机会。2. 初中生:在我国,对于未成年犯罪者,法律会采取弛刑徒的政策,帮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3. 高中生:在一些罪行较轻的案件中,法官会对犯罪分子采取弛刑徒的处理方式,以期能改变他们的行为。4. 大学生:我们应该对犯罪分子有一定的宽容心态,不一味地追求严刑重罚,可以考虑采取弛刑徒的态度,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据传,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次与人争论刑法的问题,曾子认为刑罚过重,应该减轻刑罚。孔子听后说:“你这个人真像一个放宽刑罚的囚犯。”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减轻刑罚的囚犯。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放宽刑罚的囚犯”,或者想象一个囚犯被解除了枷锁,得到了自由。
- 词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 详细解释
- 弛刑徒是指减轻或放宽刑罚的囚犯。这个成语中的“弛”指减轻、放松,“刑”指刑罚,“徒”指囚犯。它形象地描述了法律对犯罪分子的宽容和宽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