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 基本含义
- 指人品高尚,品德优良。
- 详细解释
- 齿德是由“齿”和“德”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齿”指的是人的牙齿,代表年龄;“德”指的是人的品德和道德。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品德高尚,道德优良。
- 使用场景
- 齿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优良,行为端正。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品高尚,也可以用来鼓励他人要注重道德修养。
- 故事起源
- 齿德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申不害的人,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行为举止。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到他的牙齿很整齐,就称赞他说:“你的齿德真好!”从此,人们开始用“齿德”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优良。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例句
- 1. 他一直保持着齿德,受到了大家的赞扬。2. 这位老师不仅教学有方,而且齿德高尚,深受学生的尊敬。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笑开了嘴,露出整齐的牙齿,笑容中透露出他的品德高尚,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齿德”相关的成语,比如“齿如编贝”、“德高望重”等,来扩展对于品德和道德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齿德很好的同学,经常帮助别人。2. 初中生:老师常常夸奖他的齿德,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3. 高中生: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齿德高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