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卤莽灭裂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举止粗野、毫无教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粗鲁、无礼,或者形容某个事件或行为的粗野无礼。
- 例句
- 1. 他的举止卤莽灭裂,完全没有教养。2. 这个人说话粗鲁无礼,简直卤莽灭裂。
-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行粗鲁、无礼,举止粗野,毫无教养。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的价值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卤莽灭裂了,老师批评了他。2. 初中生:他的言行举止卤莽灭裂,同学们都不喜欢他。3. 高中生:这个政治家的言论卤莽灭裂,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 故事起源
- 卤莽灭裂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明代戏剧作品《牡丹亭》。在这个戏剧中,角色莽撞的形象形容了一个粗鲁无礼的人,从而衍生出了这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举止粗鲁无礼,毫无教养,形象十分卤莽灭裂,然后将这个形象与成语联系起来,以便记忆。
- 词语结构
- 卤莽灭裂这个成语由两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组成。其中,“卤莽”表示粗鲁无礼,而“灭裂”表示毫无教养。
- 词语解释
- lǔ mǎng miè liè ㄌㄨˇ ㄇㄤˇ ㄇㄧㄝ ˋ ㄌㄧㄝ ˋ
卤莽灭裂(鹵莽滅裂)
《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陆德明 释文:“ 郭 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 司马 云:‘卤莽,犹麤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宋 司马光 《后妃封赠札子》:“以此尤宜分别名器,使之著明,以防后世之有僭差,不可卤莽灭裂,苟然而已也。” 明 王廷相 《策问》:“ 陆 之学,其弊也卤莽灭裂,而不能尽致知之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衍而误倒例》:“校古书者卤莽灭裂,有遇衍字不加删削,而以意移易使成文理者。”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