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拘禁。《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取金之事,虚实难明,今一旦代之,或惧罪逃逸;若加縻縶,则自 郧公 以下,莫不惊疑。” 胡三省 注:“谓繫缚也。”
- 基本含义
- 縻絷是指被束缚或限制,无法自由行动或发展。
- 详细解释
- 縻絷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曰:‘齐有君子,名曰公孙终,能縻絷百姓,以安其宗庙社稷。’”縻絷中的“縻”指束缚,绷紧,限制;“絷”指绳索,系住。引申为束缚、限制、阻碍。
- 使用场景
- 縻絷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限制或困境下无法自由行动或发展,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受到限制或阻碍。
- 故事起源
- 縻絷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公孙终是齐国的一位贤能之士,他以聪明才智和善于治理闻名。公孙终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束缚人民,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 词语结构
- 縻絷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的创意受到了縻絷,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2.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人才縻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束缚”、“限制”等相关的词语进行联想,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縻絷相关的成语,如縻糺不解、縻糺纠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因为生病,被縻絷在家里不能去上学。2. 初中生:他的梦想受到了家庭的縻絷,无法实现。3. 高中生: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常常被学科知识的縻絷所限制。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縻絷这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