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喜欢炫耀自己、低调谦和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环境安静、幽雅。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幽兰草般的人,不喜欢炫耀自己。2. 这个地方非常幽静,像一片幽兰草海。
- 基本含义
- 指隐居深山野林的人,也比喻不事张扬、低调谦和的人。
- 基本解释
拼音:yōu lán cǎo
简介
《幽兰草》是“云间三子”词的合集,共三卷,卷上李雯(字舒章)词42首,卷中陈子龙(字卧子)词55首,卷下宋徵舆(字辕文)词48首。新出版的《幽兰草》据上海图书馆藏潘景郑先生旧藏明刻本(卷首有“曾藏潘景郑家”印章)录出,版心下刻有三人的堂号,陈子龙是“江蓠槛”,李雯是“仿佛楼”,宋徵舆是“凤想楼”。
《幽兰草》的价值定位
《幽兰草》由理论(即陈子龙《幽兰草题词》)和作品两部分组成,代表了以陈子龙为首的早期云间词派的词学观和创作实践,在解读《幽兰草》时,应当兼顾理论和创作两个层面。在《幽兰草题词》中,陈子龙对唐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理,并对各时代的词作了评价。他认为,南唐、北宋代表了词的最高成就,南宋以后开始变调,元、明则是词趋于衰落的阶段。面对明词日益显现的颓势,陈子龙表现了强烈的正本清源意识和振衰救弊的愿望,将复南唐、北宋词之古作为革除明词弊病的突破口,力图使词回归本源,还词以本来面貌。解读《幽兰草》即应以此为基本的出发点。
从题材、语象的选择,到以小令为主的体式运用,都体现了“云间三子”对南唐、北宋词婉约一派的认同和回归,其矫正明词异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回归和矫正尚属外在形式,仅凭此并不足以与明词分庭抗礼,尤其是咏物、咏时令的题材,与明词热衷的花草美人风尚甚至别无二致。能够真正体现南唐、北宋词精髓的,是蕴涵于《幽兰草》中的内在情思和意蕴。
《幽兰草》充溢着浓重的情思,读之常觉得有一股潜气内转于字里行间。且不说最易储汇情思的恋情词,即使是咏时令和咏物之作,“三子”词亦多含情韵,可谓处处花草含情,时时风月着意。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低调、谦和相关的成语,如“含垢忍辱”、“温文尔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幽兰草般的同学,他不喜欢炫耀,也不会欺负别人。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要像幽兰草一样,低调谦和地学习,不要太张扬。3. 高中生:他是个幽兰草,虽然成绩优秀,但从不炫耀自己。4. 大学生:我喜欢和幽兰草般的朋友在一起,他们不喜欢张扬,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 故事起源
-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幽兰和一株草的对话。幽兰对草说:“你为什么长得那么矮小?”草回答说:“我不愿意去竞争,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生长。”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了幽兰草的特点,也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幽兰和草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想象一个隐居深山野林、低调谦和的人,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幽兰草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属于形容词短语。
- 详细解释
- 幽兰草是由“幽兰”和“草”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幽兰,指的是生长在深山野林中的兰花,它不张扬,却芳香四溢;草,指的是低矮的植物。将幽兰和草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隐居深山野林的人,以及那些不事张扬、低调谦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