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庚伏一词常常用来描述夏季的酷暑天气,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天气谈论、气象报告、或者用来描述人们对于炎热天气的感受。
- 例句
- 1. 天气这么热,真是庚伏难耐啊!2. 今年的庚伏真是炎热异常。3. 庚伏期间,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 基本含义
- 庚伏是一个古代的汉字词语,指的是夏历的庚日和伏日,也就是夏季的最热天气。
- 基本解释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庚伏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以及其他与天气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夏天的庚伏天气非常热,我每天都要喝很多水才不会中暑。2. 初中生:庚伏期间,人们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防止中暑。3. 高中生:庚伏时节,学校会提供清凉饮品给学生,以帮助大家度过炎热的天气。
- 故事起源
- 庚伏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根据观察到的天象和气象现象,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其中包括庚伏。庚伏之时正值夏季最热的时候,人们在这段时间里需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因此形成了“庚伏”的概念。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记忆庚伏这个词语:1. 利用联想:将“庚伏”联想成夏季最热的时候,想象自己在炎热的天气中感到难耐。2. 制作关键词卡片:写下“庚伏”和相关的关键词,每天复习一次,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庚伏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庚”是指夏历的庚日,而“伏”则指夏历的伏日。
- 详细解释
- 庚伏是指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通常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这段时间气温高,日照长,十分炎热。人们常常用“庚伏”来形容天气炎热难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天气节气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