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给稟 ”。官府供给粮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蛙给廪》:“《水经注》引《晋中州记》:‘ 惠帝 闻蛙鸣,问官蛙私蛙。太子令 贾胤 对曰:在官为官蛙,在私为私蛙。帝曰:若是官蛙,可给廪。’给廪之语,政可笑。”
- 基本含义
- 指给予物质帮助或支持。
- 详细解释
- 给廪源于古代官府的一种制度,廪即仓库,给廪即官府给予百姓粮食等物资的意思。成语“给廪”表示给予物质帮助或支持,多用于形容官府或富有的人物施舍贫困、需要帮助的人。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慷慨解囊、捐助贫困、救济困难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一个人乐于助人,善于帮助他人的品质。
- 故事起源
-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为了救济百姓的困苦,设立了廪给制度,给予百姓粮食等物资。后来,人们将这种慷慨解囊的行为形容为“给廪”。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动词“给”表示给予,宾语“廪”表示物资帮助。
- 例句
- 1. 他经常给廪,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 这位慈善家不仅捐款捐物,还亲自给廪,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给廪”与“给予帮助”的意义,将“给廪”与“慷慨解囊”、“捐助贫困”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关联。
- 延伸学习
- 1. 学习了“给廪”这个成语后,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慷慨解囊、施舍帮助相关的成语,如“施舍”、“济困”等。2. 了解中国古代官府的给廪制度,了解古代官府如何救济百姓的困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妈妈常常给廪,帮助那些没有家的小动物。2. 初中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大家纷纷给廪,帮助贫困山区的学生。3. 高中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学会给廪,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