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毒害侵蚀。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既而 季安 悍诞淫骄,风勃蛊蠹,发则喜杀左右,渐及於骨肉。”
- 基本含义
- 指蛊惑、蛀蚀。
- 详细解释
- 蛊蠹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蛊指用毒虫咬伤,蠹指虫蛀物品。合在一起形容蛊惑人心、蛀蚀事物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被蛊惑、蛀蚀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蛊惑他人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长期腐蚀、破坏事物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蛊蠹的故事。相传楚国有一位名叫蛊养的人,他擅长用毒虫蛊惑人心,使人们相互猜疑,最终导致了楚国的内乱和灭亡。因此,人们以蛊蠹来形容那些蛊惑人心、蛀蚀事物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主语+蛊蠹
- 例句
- 1. 这个人总是用谎言蛊蠹他人的心灵。2. 那个组织的腐败行为已经蛀蚀了整个社会,真是蛊蠹不堪。3. 小偷利用社交媒体蛊蠹他人的个人信息。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恶毒的虫子在蛀蚀着人们的心灵和事物,形成了蛊蠹的情景。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蛊蠹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其他与蛊蠹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只蚂蚁蛀蚀了我的书,真是蛊蠹不堪。2. 初中生:他们利用网络蛊蠹了我的隐私,我感到非常愤怒。3. 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的贪污行为已经蛀蚀了整个社会,真是蛊蠹不堪。4. 大学生:这个公司的内部腐败行为已经蛊蠹了它的声誉,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