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以意测量。《后汉书·冯衍传下》:“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李贤 注:“言时人弃衡石以意测量,諭背法度也。”
犹气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建康集足本》:“此其意量,不皆过人远甚耶?”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范希文 、 司马君实 遭时差隆,然坚卓诚信,各有孤诣。其以道自持,蔚成风俗,意量亦远矣。”
- 基本含义
- 意思和程度。
- 详细解释
- 意量指的是表达出的意思和程度。它强调了言辞的准确和恰当,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成语“意量”常用于描述言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用来强调言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这本著作中强调了言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的重要性。
- 词语结构
- 意量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意”和“量”。
- 例句
- 1. 他的发言非常准确,言辞恰当,真是体现了他的意量。2. 在写作中,要注意言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才能体现出良好的意量。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意量理解为“意思和量度”,即表达出的意思和程度。可以通过与“意思和程度”相关的其他词语进行联想,如“表达”、“准确性”、“恰当性”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言辞相关的成语,如“言之有物”、“言之凿凿”等,以加深对言辞准确性和恰当性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在作文中要注意意量,不能乱写。初中生:老师说我们要注意言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这就是意量。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我们要注意言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及表达出的程度的适宜与得当,这是体现我们的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