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愤激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群体在面对不公平、不正义的情况下的愤怒和激动。它可以用来描述政治上的愤怒、社会上的不满、个人生活中的失望等各种情况。
- 例句
- 1.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激地砸碎了手中的杯子。2. 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他感到愤激而无法平静下来。
- 基本含义
- 愤怒激动的样子。
- 基本解释
(1).愤怒激动。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 刘毅 ﹞及败於 桑落 ,知物情已去,弥復愤激。” 蒋光慈 《短裤党》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杀越愤激,越受压迫越反抗。”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
(2).激奋,激昂。 晋 张华 《壮士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南史·宋纪上·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望霄汉以永怀,盼山川以增佇。” 宋 叶适 《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及 隆兴 英睿愤激,大势宜若遽振。”
(3).指偏激。 明 焦竑 《李氏<焚书>序》:“ 宏甫 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忤者。” 清 王筠 《箓友肊说》:“ 筠 质性粗俗,多愤激过当之语。”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将先后所论洋务五十五篇……付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自知愤激之词,不免狂戇僭越之罪。”
(4).形容气势猛烈。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畿辅杂记二·苑家口》:“独一河承受诸水,河身狭隘,气势愤激,流沫盘涡,涛声衝撞。”
- 延伸学习
-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愤激情绪的表达和应用场景。同时,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愤怒、激动、愤世嫉俗等,来扩大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当我看到别人捡到我的钢笔时,我感到非常愤激。初中生:他听到老师对他的批评时,愤激地撕毁了作业。高中生:面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年轻人们感到愤激并积极参与改革运动。
- 故事起源
- 愤激这个词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愤激”来形容贾府中的人们对贾宝玉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怒和激动。这个词语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描述愤怒和激动情绪的常用词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愤激这个词语与愤怒和激动的情绪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愤怒地砸碎东西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这个词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愤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愤”是形容词,表示愤怒的意思;“激”是动词,表示激动的意思。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示愤怒激动的词语。
- 详细解释
- 愤激是指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非常愤怒、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例如不公平待遇、不满现状、受到欺骗等。愤激通常表现为情绪激动、容易失去理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 近义词
愤懑、愤慨、气忿、义愤、愤怒、愤恨、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