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祭坛外所围的土界。亦泛指祭坛。语本《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兆为坛之营域。”《汉书·翼奉传》:“ 汉 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
- 基本含义
- 指事物发展的初期迹象或征兆。
- 详细解释
- 郊指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兆表示预示。成语“郊兆”形容事物发展的初期迹象或征兆,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苗头”或“端倪”。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些重大事件或变化的初期信号,可用于形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中的迹象。
- 故事起源
- 成语“郊兆”最早出现在明代朱权的《齐东野语》一书中。相传,明代朱权是一位文学家,他在书中写道:“郊者,非城市之郊也,指事物发展之初迹也。”因此,成语“郊兆”便由此而来。
- 词语结构
- 成语“郊兆”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这些小规模骚乱是社会动荡的郊兆。2. 经济数据的变化可能是经济衰退的郊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郊兆”与“初期迹象”进行联想,想象城市郊区的景象中出现了一些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初期迹象,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郊兆”相关的成语,如“苗头”、“端倪”等,以丰富对事物发展初期迹象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春天的脚步逐渐逼近,花草开始吐出嫩芽,这是春天的郊兆。2. 中学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抗议活动,这可能是社会动荡的郊兆。3. 大学生及以上:经济数据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可能是经济衰退的郊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