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疲羸多用于形容人的身体状况,可以用来描述长时间工作、学习或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身体疲倦憔悴、虚弱无力的状态。
- 例句
- 1. 长时间的工作使他疲羸不堪。2. 她因为疾病而变得疲羸不堪。
- 基本含义
- 形容疲倦憔悴、虚弱无力
- 基本解释
(1).衰弱。《后汉书·段熲传》:“人畜疲羸。”《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 清 曾国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遣将分兵,助我东征,择良而予……自携部曲,疲羸居半。”
(2).困苦穷乏;困苦穷乏之民。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丞相 仁杰 之抚疲羸,僕射 元振 之安夷夏。”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疲羸未復,疮痏未平,抚之则濡沫纔通。” 宋 梅尧臣 《送王学士知亳州》诗:“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3).指贫瘠之地。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言忤上官,解其柄持,改任 川 北,畀以疲羸。”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与疲倦、疲劳相关的成语,如“疲于奔命”、“精疲力竭”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有时候会疲羸得睡不着觉。2. 初中生:为了参加比赛,他训练得非常辛苦,最后筋疲力尽、疲羸不堪。3. 高中生:高三的学习压力很大,导致很多同学都显得疲羸不堪。4. 大学生:大学期间的繁重课程和社团活动让他变得疲羸不堪。5. 成年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使他疲羸不堪。6. 老年人:年迈的爷爷因为身体疲羸,只能在家休息。
- 故事起源
- 疲羸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四年》中,原文是“疲羸无力”,形容楚国的国君楚僖公因为长时间的战争而身体疲倦憔悴、虚弱无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疲羸”与“疲倦憔悴、虚弱无力”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长时间的劳累或疾病而变得瘦弱无力,形容他疲倦憔悴的样子。
- 词语结构
- 疲羸是一个形容词的结构,由两个形容词性的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疲羸是由“疲”和“羸”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疲指疲倦、劳累,羸指瘦弱、无力。疲羸形容人因长时间劳累、疾病等原因而身体疲倦憔悴、虚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