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真实状况与表面状况不一致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友好,实际上心机很深;或者形容一个看似安全的环境,实际上存在潜在的危险。
- 例句
- 1. 他看似和蔼可亲,实际上是个海椶,小心别被他骗了。2. 这个地方看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是个海椶,潜藏着很多危险。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的表面看起来平静无波,但实际上危险或问题潜伏其中。
- 基本解释
亦作“ 海棕 ”。树名。椰木的一种。 唐 杜甫 《海棕行》:“ 左緜 公馆 清江 濆,海椶一株高入云。”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海椶,大抵椶类,然不皮而干叶丛於杪,至秋乃实,似楝子。” 宋 苏辙 《过侄寄椰冠一首》诗:“垂空旋取海棕子,束髮装成老法师。”自注:“ 蜀 中海棕即 岭 南椰木,但不结子耳。”参见“ 海枣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海椶”相关的成语,如“海市蜃楼”、“海底捞月”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于表面与实际不一致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游戏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很难,就像海椶一样。2. 初中生:他平时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心机很深的海椶。3. 高中生:这个社交平台看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隐患,就像一个海椶一样。
- 故事起源
- 成语“海椶”来源于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武林旧事·杨慎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杨慎用“海椶”来形容一个表面善良的人,实际上却是个心机深重的坏人。这个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表面看起来安全无害的事物实际上存在危险。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海椶”的外表平滑无刺与实际上有尖锐刺的特点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成语“海椶”的结构为“名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海椶是一种外形平滑的海洋生物,外表看起来无害,但内部却有尖锐的刺。因此,“海椶”这个成语比喻表面看似安全无害的事物,实际上隐藏着危险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