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指农民。古代重农,故称。《管子·七法》:“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 尹知章 注:“重民,谓务农者。”
(2).以民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
- 基本含义
- 重视民众,关心百姓。
- 详细解释
- 重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重指重视、看重,民指民众、百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重视民众,关心百姓,表示一个政府或个人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民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领导者或政府关心民生、关注民众福祉的态度。也可以用来倡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提倡互助和公益事业。
- 故事起源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一则关于唐朝宰相杨炎的故事。杨炎任职宰相期间,非常关心民生,他常常亲自到各地视察,了解民生疾苦,为人民谋福利。因此,他被后人称为“重民杨炎”,后来“重民”逐渐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关心民众的领导者。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固定结构。
- 例句
- 1. 领导者必须要重民,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2. 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重民,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记忆“重民”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来帮助记忆,即“重视民众,关心百姓”。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社会公益、人民福祉相关的成语,如“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的班主任真是一个重民的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2. 初中生: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会重民,关心校园环境和同学们的困难。3. 高中生: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重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4. 大学生:大学生时代是我们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阶段,我们要重民,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