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钧衡,职乖燮理;仰阴阳而增惧,顾霖雨而怀惭。无任兢惕之至!”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内视自省,兢惕不安。”《清史稿·高宗纪六》:“﹝ 乾隆 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为怀。’”
- 基本含义
- 战战兢兢,小心谨慎
- 详细解释
- 兢惕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人们做事时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害怕出错或受到惩罚。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时的谨慎态度,也可以形容人们对待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慎重态度。
- 故事起源
- 兢惕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魏风·硕人》中,原意是指人们在丧礼中的谨慎态度。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小心谨慎。
- 词语结构
- 兢惕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兢”是形容词,表示小心谨慎,“惕”是动词,表示战战兢兢。
- 例句
- 1. 他在面试前兢惕地准备了很多资料。2. 在重要会议上,大家都兢惕地提前做好了准备。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兢惕的发音“经替”,类似于“经得起替代”,所以在做事时要小心谨慎,以免被替代。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小心谨慎相关的成语,如“谨慎小心”、“小心翼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考试前,他兢惕地复习了很多次。2. 初中生:比赛前,运动员们都兢惕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3. 高中生:面试时,她兢惕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4. 大学生:论文写作时,他兢惕地检查了每一个字。5. 成年人:签订合同前,他兢惕地仔细阅读了每一个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