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9月0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五云车的词语解释
五云车的意思
拼音:wǔ yún chē    注音:ㄨˇ ㄧㄨㄣˊ ㄔㄜ
基本解释

(1).谓仙人所乘的云车。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倪璠 注引《汉武帝内传》:“ 汉武帝 好仙道,七月七日夜漏七刻, 王母 乘云车而至于殿。” 唐 王维 《奉和圣製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诗:“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2).泛指华丽的车乘。 唐 刘长卿 《闻沉判官至》诗:“ 长乐 宫人扫落花,君王正候五云车。” 明 何景明 《入京》诗:“天子乘春览物华,霓旌羽扇五云车。”

基本含义
形容人物的声望高,受人景仰。
详细解释
五云车是由“五云”和“车”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五云”指的是古代帝王驾驶的五云车,象征着至尊无上的权力和威严;而“车”则代表着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五云车”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声望极高,备受人们景仰和尊崇。
使用场景
五云车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受人崇敬和仰慕的人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自己领域内有着卓越成就、备受尊重和推崇的人。可以用来形容社会名流、学界泰斗、业界领袖等。
故事起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记载:“荀卿为人质重,当世号为五云车。”这句话形容荀卿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备受人们的尊崇和敬仰。后来,人们就用“五云车”来形容那些受人景仰和崇拜的人物。
词语结构
主要由“五云车”四个字组成。
例句
1.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同五云车一般,备受同行的尊敬和仰慕。2. 这位企业家的商业智慧使他成为了业界的五云车,备受称赞和推崇。
记忆技巧
可以将“五云车”想象成一辆华丽的马车,车上装饰着五朵云彩,象征着高贵和威严。通过形象化的记忆,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驾驶用车,以及古代社会对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的使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五云车,我们都非常尊敬她。2. 初中生:这位科学家在研究领域里是一辆五云车,备受同行的赞赏。3. 高中生:他在音乐界的地位如同五云车一般,无人能及。4. 大学生:这位教授是我们学院的五云车,他的课程非常受欢迎。5. 成年人:这位企业家是行业内的五云车,他的成功备受瞩目。
(0)
诗文中出现“五云车”的诗词

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其二

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

春风因过东君舍,偷样人间染百花。

(0)

道士步虚词十首·其二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遥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

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0)

陌上赠美人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0)

感石榴二十韵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

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酸辛犯葱岭,憔悴涉龙沙。

初到摽珍木,多来比乱麻。

深抛故园里,少种贵人家。

唯我荆州见,怜君胡地赊。

从教当路长,兼恣入檐斜。

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

新帘裙透影,疏牖烛笼纱。

委作金炉燄,飘成玉砌瑕。

乍惊珠缀密,终误绣帏奢。

琥珀烘梳碎,燕支懒颊涂。

风翻一树火,电转五云车

绛帐迎宵日,芙蕖绽早牙。

浅深俱隐映,前后各分葩。

宿露低莲脸,朝光借绮霞。

暗虹徒缴绕,濯锦莫周遮。

俗态能嫌旧,芳姿尚可嘉。

非专爱颜色,同恨阻幽遐。

满眼思乡泪,相嗟亦自嗟。

(0)

望黄山诸峰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馀。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0)

入京篇

轩车若水流,宫阙似云浮。

畿田一千里,山河十二州。

城中甲第共崔巍,别起云甍接露台。

旭日才临万户动,飞尘遥见九关开。

九关鸡鸣竞车马,百僚已集金门下。

入卫皆为龙虎军,来朝尽是貂蝉者。

天子乘春览物华,霓旌羽扇五云车

六龙不驻千官仗,匹骑常过七贵家。

七贵家连凤城里,转日薰天势无比。

池榭春来锦绣围,楼台日暮歌钟起。

复有蒙恩过董仇,执柄持权得自由。

不使府中除将相,直教门下谒王侯。

王侯贵人慕豪富,意气相看益骄妒。

未惜朱闲騕袅驹,岂论金谷珊瑚树。

托身日月有光辉,举翼风云多会遇。

可怜汉室盛衣冠,扬雄蓬巷独饥寒。

终岁校书空闭阁,十年执戟不迁官。

公孙射策取卿相,李广冯唐徒自叹。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曹尔堪 周瑛 伍瑞隆 张以宁 汪莘 丁复 许有壬 梁以壮 张洵佳 李洪 李英 乌斯道 卢楠 陈渊 董元恺 吴俨 唐之淳 张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